当西风拂过祁连山脉,将层林染成鎏金,当黑河的水波漾着澄澈的蓝天,把岸边的芦苇染成浅黄。高台县黑泉镇的秋日,从不是静止的画卷,而是一场流动的、充满生机的盛宴。而这场盛宴里,最动人的篇章,莫过于那玉米地中的“借牧”欢歌。
褪去盛夏的浓绿,高台县黑泉镇新开村流转出的150亩玉米地中,此刻正以金黄的秸秆铺展着温暖的底色。来自肃南县大河乡的牧民们,赶着成百上千头牛羊,踏着晨露与夕阳而来。牛羊的蹄声轻叩土地,牧民的吆喝声裹挟着草原的辽阔,与地里残留的玉米香气交织在一起,让这片原本沉寂的农田,瞬间焕发了新的活力。这不是偶然的相遇,而是黑泉镇与牧民们多年相守的约定。

每到金秋,当青海、内蒙古等地的草原进入枯季,当黑泉镇的玉米喜获丰收,秸秆地便成了牧民们的“天然牧场”,这场持续5个月的跨越地域的“借牧”,早已成了两地共生的默契。
“借牧”的背后,是黑泉镇对土地资源的巧思利用,更是对生态与民生的双重守护。近年来,高台县黑泉镇大力推动土地细碎化整理,让分散的农田变成了规模化的种植基地,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就达2.73万亩。玉米收获后,残留的秸秆本是种植户的“烦恼”,却成了牧民眼中的“优质饲草”;而牧民的到来,不仅为牛羊找到了越冬的“粮仓”,牛羊粪便又能为土地增添肥力。最终形成了“秸秆-饲料-肥料”的循环模式,实现了“秸秆还田、生态循环”的双赢局面。

行走在“借牧”的玉米地旁,总能看到温暖的互动场景。不同的方言在这里交汇,草原的豪迈与田野的质朴在这里相融。有牧民笑着说:“每年来到这里,就像回了第二个家,这里的土地养我的牛羊,这里的人暖我的心”。

除了“借牧”的独特风情,金秋的黑泉镇还有更多惊喜。黑河湿地边,南迁的候鸟正在水面嬉戏、田野间,收割机还在忙着为“庭院养殖”的家畜准备过冬的饲草、十坝胡杨林景区,前来领略九头胡杨风光的游客络绎不绝、黑泉村示范点上,刚出锅的沙枣面油饼散发着热气,一口下去满是秋日的香甜。这里没有喧嚣的人群,只有最本真的自然与最淳朴的人情,每一步都是风景,每一眼都能治愈人心。




当夕阳为“借牧”的牛羊镀上金边,当炊烟在黑泉镇的村落里袅袅升起,你会发现,这片土地的秋日之美,不仅在于山水的绚烂,更在于那份跨越地域的信任与共生。如果你也想遇见这样的秋天,不妨走进黑泉镇,看牛羊漫过田野,听牧歌飘向天空,在每一缕风中,都能触摸到这片土地最鲜活、最温暖的脉搏。